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資訊組織 2013.05.22

以下為同學所提供的題目

1.書目記錄功能需求的研究方法為何?
實體分析技術的第一步,是分離特定領域的資訊使用者所關心的關鍵物件。
研究方法的下一步就是識別每個實體的重要特徵或屬性。

2.書目記錄功能需求研究的實體分幾組?其內容? 
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實體分成3組
第一組包括書目記錄命名或描述的知識或藝術創造的產品:作品、內容表達、載體表現、單件。
第二組包括那些對知識或藝術內容、物質生產與傳播或其產品的保管負責的實體:個人和團體。
第三組包括一系列附加的實體,它們作為知識或藝術創作的主題:概念、實物、事件、地點。

3.書目記錄的研究的目的為何? 
這項研究有兩個基本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個清晰定義的結構化框架,使書目記錄中記錄的資料與記錄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關聯。
第二個目的是推薦由國家書目機構建立的記錄的基本功能級別。

4.書目記錄功能需求的定義? 4個
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定義同讀者檢索與利用國家書目和圖書館目錄時實施的以下基本任務有關:
●利用資料查找符合使用者提出的檢索條件的資料(例如,在檢索某一特定主題的所有文獻,或者檢索特定題名下的一部錄音作品的環境中)
●利用檢索到的資料去識別一個實體(例如,確認記錄所描述的文獻對應於用戶查找的文獻,或者區別具有相同題名的兩個文本或錄音作品)
●利用資料選擇一個適合使用者需求的實體(例如,選擇使用者能夠理解的語言文本,或者選擇與使用者可獲得的硬體和作業系統相容的電腦程式版本)
●利用資料來獲得或存取所著錄的實體(比如,提交出版物的訂單,提交圖書館館藏中某一圖書複本的借閱請求,或者連線訪問存儲在遠端電腦上的電子文獻)。

以下為另一位同學所提供的題目

1.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研究方法
實體分析技術的第一步,是分離特定領域的資訊使用者所關心的關鍵物件。
研究方法的下一步就是識別每個實體的重要特徵或屬性。

2.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目的
這項研究有兩個基本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個清晰定義的結構化框架,使書目記錄中記錄的資料與記錄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關聯。
第二個目的是推薦由國家書目機構建立的記錄的基本功能級別。

3.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分析採用的主要資料 (4個)
分析採用的主要資料包括
《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s)、
《規範與參照款目指南》(GARE)、
《主題規範與參照款目指南》(GSARE)和
《UNIMARC 手冊》。

4.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基本任務 p.11
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定義同讀者檢索與利用國家書目和圖書館目錄時實施的以
下基本任務有關:
●利用資料查找符合使用者提出的檢索條件的資料(例如,在檢索某一特定主題的所有文獻,或者檢
索特定題名下的一部錄音作品的環境中)
●利用檢索到的資料去識別一個實體(例如,確認記錄所描述的文獻對應於用戶查找的文獻,或者區別具有相同題名的兩個文本或錄音作品)
●利用資料選擇一個適合使用者需求的實體(例如,選擇使用者能夠理解的語言文本,或者選擇與使用者可獲得的硬體和作業系統相容的電腦程式版本)
●利用資料來獲得或存取所著錄的實體(比如,提交出版物的訂單,提交圖書館館藏中某一圖書複本的借閱請求,或者連線訪問存儲在遠端電腦上的電子文獻)。

5.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實體分哪幾組
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實體分成3組。
第一組包括書目記錄命名或描述的知識或藝術創造的產品:作品、內容表達、載體表現、單件。
第二組包括那些對知識或藝術內容、物質生產與傳播或其產品的保管負責的實體:個人和團體。
第三組包括一系列附加的實體,它們作為知識或藝術創作的主題:概念、實物、事件、地點。

6.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作品是什麼
作品是一個抽象的實體;沒有一個單獨的物質物件可以對應為作品。我們通過作品的單獨實現或內容表達來識別作品,但作品本身只存在於作品不同內容表達之間的共性內容之中。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資訊組織 2013.05.15

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最終報告 
V.S 
FRBR :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Final Report. 

1.研究的目的
(1)提供一個清晰定義的結構化框架,使書目記錄中記錄的資料與記錄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關聯。(The first is to provide a clearly defined, structured framework for relating the data that are recorded in bibliographic records to the needs of the users of those records.)
(2)推薦由國家書目機構創建的記錄的基本功能級別。(The second objective is to recommend a basic level of functionality for records created by national bibliographic agencies.)


4.因本次研究的需要,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定義同讀者檢索與利用國家書目和圖書館目錄時實施的以
下基本任務有關:
*利用資料查找find符合使用者提出的檢索條件的資料(例如,在檢索某一特定主題的所有文獻,或者檢索特定題名下的一部錄音作品的環境中)

*利用檢索到的資料去識別identify一個實體(例如,確認記錄所描述的文獻對應於用戶查找的文獻,或者區別具有相同題名的兩個文本或錄音作品)

*利用資料選擇select一個適合使用者需求的實體(例如,選擇使用者能夠理解的語言文本,或者選擇與使用者可獲得的硬體和作業系統相容的電腦程式版本)

*利用資料來獲得或存取obtain access所著錄的實體(比如,提交出版物的訂單,提交圖書館館藏中某一圖書複本的借閱請求,或者連線訪問存儲在遠端電腦上的電子文獻)。

5.本研究定義的實體代表書目資料的使用者關心的關鍵物件。實體分成3組。
第一組包括書目記錄命名或描述的知識或藝術創造的產品(The first group comprises the products of intellectual or artistic endeavour that are named or described in bibliographic records):
作品work內容表達expression載體表現manifestation單件item

第二組包括那些對知識或藝術內容、物質生產與傳播或其產品的保管負責的實體(The second group comprises those entities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llectual or artistic content, the physical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r the custodianship of such products):
個人person團體corporate body

第三組包括一系列附加的實體,它們作為知識或藝術創作的主題(The third group comprises an additional set of entities that serve as the subjects of intellectual or artistic endeavour):
概念concept實物object事件event地點place
各組實體之間的關係 中英文對照



資訊組織 2013.05.08

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最終報告

1.背景
將近40 年前,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IFLA)在國際範圍內,對編目理論與實踐進行了一次
徹底的梳理。這項工作的
第一個重要結果就是1961 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會議上獲得大家認同的一系列編
目原則,這些原則後來稱為巴黎原則。

第二個關鍵的行動是1969 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編目專家會議上發起的,會議通過了一個關於制訂書目著錄形式與內容的國際標準的決議。
根據這個決議制訂的第一個標準《國際標準書目著錄(專著)》於1971 年出版。
經過這些初步的工作,在以後的年月中巴黎原則和ISBD已經成為各種新編的和修訂的國家與國際編目規則的書目基礎。
然而,就在同一時期,編目原則和標準實施的環境發生了引人注目的變化。引起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為了創建和處理書目資料,引進並不斷開發自動化系統,同時湧現了國家與國際規模的大型資料庫,這些資料庫包含了數以千計的參加合作編目計畫的圖書館提交與享用的記錄。不僅是相伴新技術而來的機遇,而且是盡可能減少重複勞動以降低編目成本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了合作編目的發展。經濟壓力也促使圖書館設法簡化編目程式,通過更多採用最簡級的編目,來跟上出版物持續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人們越來越需要改造編目規則與實踐,使它們適應新形式電子出版物的出現以及資訊資源網路存取方式的降臨所帶來的變化。同樣重要的是,已經認識到有必要更有效地滿足日益廣泛的用戶期望和需求。
正是這種變化的環境成為國際圖聯世界書目控制與國際MARCUBCIM)項目和國際圖聯書目控制
部發起召開的1990 年斯德哥爾摩書目記錄研討會的背景。
與會代表認識到圖書館面臨的經濟現實和降低編目成本的必要性,同時他們也承認,滿足用戶需求,更有效地應對與各類文獻相聯繫的廣泛需求以及利用書目記錄的各種環境是十分重要的。
人們認識到,從事最簡級編目的壓力繼續存在,這就需要對記錄中各個資料單元與使用者需求的關係重新進行仔細的審視。人們還認識到,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在國家還是國際範圍內,為了使合作編目計畫切實可行,都需要一個大家認同的基本核心級記錄的標準

斯德哥爾摩研討會通過了 9 項決議,其中一項直接導致了現在的研究。這項決議要求委託人員開展研
究,來確定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隨後,為這項研究制定了職責範圍,它闡述的研究目的與範圍如下:
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清晰的語言界定書目記錄相對於各種載體、各種應用、各種用戶需求所發揮的功能。本研究將涉及最廣泛意義上的書目記錄——即不僅包含著錄單元,而且包含檢索(名稱、題名、主題等)、其他組織單元(分類等)與注釋的記錄——的所有功能。

這次研究的目標
(1)制訂一個框架,這個框架應當對書目記錄旨在提供的是什麼資訊,我們期待記錄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能做到什麼,提供清晰的、措詞準確並取得共識的理解。
(2)為國家書目機構創建的記錄推薦一個基本功能級別和基本資料需求。推薦基本級國家書目記錄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斯德哥爾摩研討會所確認的核心級標準的需求,這一標準將允許國家書目機構在必要時創建低於完全級的記錄,而同時又保證國家書目機構編制的所有記錄能滿足基本的用戶需求,這樣可以降低書目機構的編目成本

這項研究的職責範圍由國際圖聯編目組常務委員會在1992 9 月新德里國際圖聯大會召開期間批准研究組成員從編目組和分類與標引組中選派並予任命。

2.途徑
這項研究的職責範圍要求制訂一個框架,這個框架能識別並清晰定義書目記錄的使用者所關心的實體、
每個實體的屬性、實體間發生的各類關係。其目的是建立一個概念模型,這個模型將作為把特定屬性與(在記錄中作為離散資料單元所反映的)關係同使用者查詢書目記錄時所履行的各項任務連接起來的基礎。
這次研究對於書目記錄本身,無論從內容還是從結構來說,都沒有事先的假定。只要試圖系統地確定
使用者期望在一個書目記錄中尋找的是什麼資訊,以及怎樣利用這些資訊,我們就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途徑來分析資料需求

本研究建立的模型的基本元素——實體、屬性、關係,是對書目記錄中主要反映的資料進行邏輯分析
後獲得的。

分析採用的主要資料包括
(1)《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s
(2)《規範與參照款目指南》(GARE
(3)《主題規範與參照款目指南》(GSARE
(4)《UNIMARC 手冊》。

3.研究的目的
(1)提供一個清晰定義的結構化框架,使書目記錄中記錄的資料與記錄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關聯。
(2)推薦由國家書目機構創建的記錄的基本功能級別。
(如上述第一點背景之目標)

4.因本次研究的需要,書目記錄的功能需求的定義同讀者檢索與利用國家書目和圖書館目錄時實施的以
下基本任務有關:
*利用資料查找符合使用者提出的檢索條件的資料(例如,在檢索某一特定主題的所有文獻,或者檢索特定題名下的一部錄音作品的環境中)

*利用檢索到的資料去識別一個實體(例如,確認記錄所描述的文獻對應於用戶查找的文獻,或者區別具有相同題名的兩個文本或錄音作品)

*利用資料選擇一個適合使用者需求的實體(例如,選擇使用者能夠理解的語言文本,或者選擇與使用者可獲得的硬體和作業系統相容的電腦程式版本)

*利用資料來獲得或存取所著錄的實體(比如,提交出版物的訂單,提交圖書館館藏中某一圖書複本的借閱請求,或者連線訪問存儲在遠端電腦上的電子文獻)。

5.本研究定義的實體代表書目資料的使用者關心的關鍵物件。實體分成3組。
第一組包括書目記錄命名或描述的知識或藝術創造的產品:作品內容表達載體表現單件

第二組包括那些對知識或藝術內容、物質生產與傳播或其產品的保管負責的實體:個人團體

第三組包括一系列附加的實體,它們作為知識或藝術創作的主題:概念實物事件地點

Reference:
http://archive.ifla.org/VII/s13/frbr/frbr-zh.pdf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資訊組織 2013.05.01

RDA, Section 1: Manifestation & Item [第一篇:記錄載體呈現與單件的屬性]
1.1 Terminology 術語
1.1.5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and Item
The terms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and item are used as follows:

The term work  refers to a distinct intellectual or artistic creation (i.e., the intellectual or artistic content).

The term expression refers to the intellectual or artistic realization of a work in the form of alpha-numeric,musical, or choreographic notation, sound, image, object, movement, etc., or any combination of such forms.

The term manifestation  refers to the physical embodiment of an expression of a work.


The term item  refers to a single exemplar or instance of a manifestation.

1.2 Functional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功能目標和原則
The data describing a manifestation or item should enable the user to:

a) find manifestations and item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user's stated search criteria

b) identify the resource described (i.e., confirm that the resource described corresponds to the
resource sought, or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or more resources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c) select a resource that is appropriate to the user’s requirements with respect to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rier and the formatting and encoding of information stored on the carrier

d) obtain a resource (i.e., acquire a resource through purchase, loan, etc., or access a resource electronically through an online connection to a remote computer).

To ensure that the data created using RDA meet those functional objectives,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have been applied in formulating the guidelines and instructions in chapters 1 – 4:

1) Differentiation.   The data should serve to differentiate the resource described from other resources.

2) Sufficiency.  The data should b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user with respect to selection of an appropriate resource.

3) Representation.  The data should reflect the resource’s representation of itself.

4) Accuracy.  The data should provide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to correct or clarify ambiguous, unintelligible, or misleading representations made on sources of information forming part of the resource itself.

5) Common usage.  Data that is not transcribed from the resource itself should reflect common usage.

In RDA, transcription of data from the source is used as a means of ensuring that, where applicable, the data reflects the resource’s representation of itself. Transcription often functions as well as a means of differentiating one resource from another.

1.3 Core Elements
(1)Title
(2)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y
(3)Edition statement
(4)Numbering of serials
(5)Production statement
(6)Publication statement
(7)Distribution statement
(8)Manufacture statement
(9)Copyright date
(10)Series statement
(11)Identifier for the manifestation
(12)Carrier type 載體類型
(13)Extent

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

資訊組織 2013.04.24

把看到不會的英文單字寫下來:

formulate制定
correspond對應
criteria標準
sought尋找
clarify澄清
disseminate傳播
optimize優化
guideline指引
comprehensive全面
manifestation表現


什麼是RDA?
RDA provides a set of guidelines and instructions on
formulating data to support resource discovery.
The data created usion RDA to describe a resource are
designed to assist users performing the following tasks.

1.單講資源(ex:紅樓夢)
The data created using RDA to describe a resource are designed to assist users performing the following tasks:
find- to find resources that correspand to the user's stated search criteria
identify
select
obtain


2.和資源相關的實體,不單只編一本書(ex:紅樓夢的戲劇...)
The data created using RDA to describe an entity associated with a resource with a resource(a person, family, corporate body, concept, etc.) are designed to assist users performing the following tasks.



expression(ex:紅樓夢的書;紅樓夢的舞台劇,不一定要全齣)
manifestation(ex:遠流出版,台視拍攝,華視拍攝...)

family 家族(不是家人)
attribute屬性
relationship關係

0.5 Structure



RDA is divided into ten sections: sections 1–4 cover elem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entity attributes defined in FRBR and FRAD; sections 5–10 cover elem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relationships defined in FRBR and FRAD.

The initial chapter in each section sets out the functional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guidelines and instructions in that section, and specifies core elements to support those functional objectives.

Subsequent chapters within each section cover attributes or relationships that support a specific user task as follows:



Attributes

Section 1   covers the attributes of manifestations and items that are most commonly used to identify a resource, to select a resource appropriate to the user’s requirements with respect to format and encoding, and to obtain a resource.

Section 2   covers the attributes of works and expressions that are most commonly used to identify a work or expression, and to select a work or expression appropriate to the user’s requirements with respect to content.

Section 3   covers the attributes of persons, families, and corporate bodies that are most commonly used to identify those entities.

Section 4   covers the attributes of concepts, objects, events, and places that are most commonly used to identify those entities



Relationships

Section 5   covers the primary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and item.

Section 6   covers th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used to find works, expressions, manifestations , and item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person, family, or corporate body.

Section 7   covers th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used to find works on a particular subject

Section 8   covers th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used to find related works, related expressions , related manifestations, and related items.

Section 9   covers th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used to find related persons, related families, and related corporate bodies.

Section 10   covers the relationships that are used to find related concepts, objects, events, and places that are most commonly used to identify those, events, and places.








2013年4月12日 星期五

資訊組織 2013.04.10


1.MARC的結構分析
0811cambb2200241bib450b
001 0008 00000 >0+8=8
010 0025 00008 >8+25=33
100 0040 00033 >33+40=73
101 0008 00073
102 0007 00081
200 0084 00088 >84byte、從88個位元組開始
205 0009 00172
210 0058 00181
215 0018 00239
610 0036 00257
677 0016 00293
687 0015 00309
700 0034 00324
701 0015 00358
770 0025 00373
801 0032 00398
805 0047 00430
805 0093 00477




#

001 1276466# >0開始,共8byte
010 0b$a9578468237$dN.T.$250# >8byte開始,共25byte
100 bb$a19861125f1997bbbbbbby0chiy09bbbbbbe# >33byte開始,共40byte
101 0b$achi# 8byte
102 bb$acw#  7byte

.
.
.

2.一筆紀錄的最大長度為99999+9999=109998

3.在 ISO 2709 的格式裡, 依其性質, 每筆書目記錄的內容, 可以分為四個部份, 依序是:
(1)記錄標示, 最前面的24個位元組。
(2)指引, 每個指引以12個位元組構成, 可以有無數個指引。
(3)書目資料欄
(4)記錄終止符號


4.記錄標示
每個記錄最前面的24位元組是記錄標示, 它的長度是固定的, 每個位元組都有特定的意義, 位址 6-9、17-19、23 尚未定義, 但是在中國機讀編目格式裡, 補定義了若干, 祗剩下位址 9、19、23還沒有定義, 或許將來會有新的用途。
這兩筆記錄的記錄標示分別是:

00811cambb2200241bib450b
01034cam0b2200277bbb450b

其用途如下:
性質
位址
記錄 1
記錄 2
記錄長度
0 - 4
00811
01034
記錄性質
5
c
c
執行代碼
記錄類型
6
a
a
書目性質
7
m
m
層次等級
8
b
0
未定
9
b
b
指標長度
10
2
2
分欄識別長度
11
2
2
資料基位
12 - 16
00241
00277
記錄補釋
著錄依據
17
b
b
著錄格式
18
i
b
未定
19
b
b
指引格局
欄長位數
20
4
4
首字位址
21
5
5
執行定義部份長度
22
0
0
未定
23
b
b

考試可能考:抽出一指引問指引內容是什麼